News

苏东坡突围

News

苏东坡突围

苏轼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号东坡居士,自号道人,世称苏仙。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汉族,北宋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苏轼是苏洵的次子(苏洵长子夭折),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,故曰“仲”,至于取字“和仲”,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(苏轼性格比较急躁),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,则与他的名“轼”更相关,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。宋仁宗嘉祐(1056—1063)年间进士。其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。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。 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。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,被贬到黄州。世人说:“门下三父子,都是大文豪。

By mitoop
苏东坡传

News

苏东坡传

主题思想 《苏东坡传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,注重描写传主苏东坡与时代政治风雨的关系。林语堂认为,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,“决定了他一生的经历,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”。因而,他尽力描述了王安石的变法情形和苏东坡对它所持的态度。他除了肯定王安石的个人修养好(不贪污,不好色),文章出色,思想创新,口才绝佳,是能干的行政人才外,也认为其“改革的动机不容置疑”,某些改革措施也是好的,如青苗法“计划本身完善合理”,免役法是“最好的新政”等等。可是,他更是认为王安石的改革是失败的,产生了“悲惨结果”。而其原因在于实行“变法”过程中,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。譬如,实施青苗法时强迫农民贷款,甚至由富人贷款后向农民放高利贷,结果给农民带来了灾难。又如实施免役法时,“政府的兴趣在税收,人民免役的福利完全被保甲法所抵消,保甲法强迫服役,比征兵更糟糕”。此外,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,排斥异已,用人不当,造成严重后果。 至于苏东坡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,林语堂认为是反对的。譬如,

By mitoop